9月26日,《整体性治理视角下上海高校非机动车停放协同优化路径探究》项目汇报展示暨师生交流座谈会在闵行校区顺利召开。学生(研究生)工作处副处长江宇靖、后勤保障部副部长赵杭美、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叶林娟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20余名学生代表参与交流座谈。会议由后勤保障部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刘凌艳主持。
会议现场
本项目是后勤保障部与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开展的劳动育人实践项目,聚焦“校园非机动车治理”,通过学生团队的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创意实践,以期探索校园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的优化路径,推动校园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变。
会议伊始,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李韦萱就项目研究的整体思路进行汇报。从“立足校园治理痛点,践行青年主人翁责任”的项目背景入手,到跨学科团队组建、多元化实践方案的方案设计,再到具体实践过程,包括理论框架搭建、案例对比分析、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研究,最后形成的项目成果。内容详实,且提出了“制度建设、部门协同、空间优化、宣传教育、技术赋能”五大协同优化路径。
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李韦萱汇报项目研究的整体思路
随后进入微课展示环节。项目团队以轻量化、可视化的微课形式,将项目核心内容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讲解,重点聚焦“非机动车乱停放的起因和影响”“停车规则与规范充电”“学校在校园环境共建中的支撑保障”等师生关注的热点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场景模拟的方式将问题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行为指南。
2023级物理学专业廖颖洁、2024级生物科学专业郑夏宇、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陈丹莉、2023级化学专业霍宇琴进行微课展示
叶林娟和刘凌艳作为项目指导老师,分别分享了体会与感悟。叶林娟充分肯定项目团队在实地调研至方案设计全流程中展现的实践能力与协作精神。她指出,多方联动、跨部门协同的育人机制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支撑,聚焦真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模式,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新型育人探索。叶老师强调,项目汇报并非终点,而应成为校园治理协同优化的新起点,并呼吁同学们持续关注和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刘凌艳在点评中指出,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是校园中确实存在、师生关切、治理难度较大的现实问题。她提到本项目旨在引导学生从“被服务者”转变为“研究者”,运用专业知识探寻解决方案,是后勤管理的一次重要突破。她表示希望以此“小切口”项目为起点,与学工、院系深化合作,共同成就校园治理的“大改变”。
指导老师叶林娟、刘凌艳分享体会感悟
江宇靖对项目汇报和微课进行点评。她首先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紧扣校园非机动车停放难题,通过扎实的定性访谈与定量分析,让研究结论兼具科学性与说服力。创新采用跨学科研究范式,既拓宽问题分析维度,更体现学校 “跨学科协同育人” 理念。以“多主体认知差异”破题,覆盖管理者、共享单车企业、师生等核心角色,多渠道破解“停车难”痛点并提出建议,为同类校园治理课题提供可借鉴路径。她鼓励同学们以项目为契机,深化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意识,持续为学校建言献策,携手提升校园管理效能。
江宇靖做项目点评
在交流座谈环节,学生代表们积极发言,结合自身在校园内停放非机动车的实际体验,提出了“部分教学楼周边停车泊位紧张”“充电桩数量不足”“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行动线交叉存在安全隐患”等具体问题,并就“改善共享单车的运维”“增加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场标识”等提出建议。与会老师针对学生代表的疑问和建议逐一回应,现场围绕“如何平衡停车需求与校园空间资源”“如何建立师生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形成了多项具有参考价值的共识。
交流座谈环节
赵杭美做总结讲话。她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丰硕成果及部门协同育人模式的显著成效。她从车辆体量较大、停车资源稀缺、管理力量有限与师生诉求多元等多重矛盾介绍了学校非机动车管理的痛点问题和现实挑战。她强调,项目组扎实的研究成果与可行的优化建议,为后续精准施策提供了关键依据。她表示,项目结项是“华师智慧”转化为“华师治理”实践的新起点,并寄语同学们争做校园文明的“传播者”与“倡议者”,期待通过各部门持续协同,将“多元共治”理念落到实处,共同构建整洁、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
赵杭美做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