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德治党”概念的来由
“以德治党”这个概念,按照理论创新发展的规律,其来有自。中国共产党重视道德建设,历来以道德的高标准要求党员,以模范的行为影响社会,逐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党建理论也指出,反腐倡廉抓源头,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
从强调道德修养、道德建设到提出“以德治党”,无疑是提升到战略层面。
再看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以德治国是与依法治国一起来论述的,而与以德治党相呼应的是依规治党。依法治国必须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依规治党更需要以德治党作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申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四中全会决定也非常明确地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到法治体系五个组成部分当中。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作为执政党,治国和治党是密不可分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理国家讲德法相辅相成,从严治党同样要讲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并重。
由此而言,从宏观层面看,确立以德治国的思想,其中应当就蕴含着以德治党的指向;从实践运行来看,以德治党的成效必将有力地引领和带动以德治国。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从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进展来看,治吏治权,打虎拍蝇,净化党风政风,提振民风社风。
2、以德治党之“德”指什么
党纪与国法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即“党纪严于国法”。那么,以德治党的“德”又该如何理解?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德治党的“德”,就是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其内核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
由此可见,以德治党的“德”,内涵明确。
对于传统优良作风,涉及道德与作风的关系。一般可以理解为:作风是党员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它是道德建设、党性修养的外在的、具体的表现。作风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党员道德建设和党性修养的优劣。由此做进一步理解,加强作风建设,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习惯成自然,自然会促进道德建设。十八大以来的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要求、反“四风”、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强化了作风建设,也提升了道德修养。
3、一面明镜与一把利剑
自律与他律结合方为治本之策。与《准则》同时公布的《条例》,是从警示、惩戒着眼的纪律建设,解决纪法不分问题,将原来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为主的10类违纪行为,整合规范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6类,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广大党员开列了一份“负面清单”。
坚持在“道德”和“纪律”两个层面双管齐下、相辅相成,让道德自觉为纪律约束减少阻力,让执纪监督为道德涵养提供保障,二者各司其职而又辩证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
“以德治党”的概念,可以做个小结:
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由此指导制定的两部党内法规《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回答了管党治党靠什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党纪和国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准则》正面倡导崇高道德,《条例》细化约束彰显从严,正如面前摆设一面明镜,头上高悬一把利剑,党员干部自当时刻警醒,不负党员之名,不忘时代之责。